21卒刘同学(P&G 宝洁)

•刘同学

•京都大学修士(2021年3月毕业)

•正选考内定:P&G Product Supply

本人背景

高中毕业后来日,京都大学工学部毕业,现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在读。日语是初中到高三自学了几年哑巴日语后考了N1来的日本。就职的时候吃着碗里的看着盆里的导致很多面试准备的不充分,希望大家引以为戒。但是还是很高兴最终结果不是太坏,目前在为下一个转职目标奋斗。

我的就职经历和困难

实习过的企业有(大三暑假及研一暑假)

金融(证券,保险)

大和证券(Quants 1Week),大和证券(IBD 1Week), UBS(管理部2Days), JP Morgan(コンプライアンス/オペレーションズ2Days),三井住友海上(5Days Intern), 日本生命(海外事业企划部买方M&A 1Week)

メーカー

联合利华(Supply Chain, 2 Weeks) (P&G由于实习太长,和学校安排的实习撞了,所以只参加了正选考)

因为自己读的是工科,而大三的时候是最忙的时期,实验课非常多又没有办法公欠,导致参加了若干实习后大概了解了点业界之后挤不出时间正选考,最后只能被迫读研。后来趁着研一上下学期课少,研究室老板管得松开始了就职。给大家分享两个自己非常后悔的点,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。

①自己最初在就职过程中没有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ミーハー心态非常重,导致面试面得稀烂,撑到最后的没有几家。比如说,自己就是想进JP Morgan或者Morgan Stanley,单纯因为觉得名字狂拽炫酷吊炸天,而具体部门无所谓。所以研一选考(暑期及正选考)参加过Morgan Stanley的Sales, IBD, Risk Management, Merchant Banking, Finance的面试 还有JP Morgan的IBD, Compliance, Operations的面试。结果是样样都准备了样样不精,导致结果都不怎么样。(但是反过来从我参加过的部门数量上来说,这些外银也的确是分部门选考,并不会因为你报了多个部门觉得你志望度低而把你刷下去。)

②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盆里的,兜底策略虽然很重要,但是很容易后悔。最典型的就是,当我暑假参加过JP Morgan的后台实习之后,拿到了两个部门的coffee chat。虽然那个时候我已经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很想做后台工作了,但是为了能更稳一点,不想浪费这个机会,导致最后正选考的时候没有冲IBD(虽然就算冲了IBD也不一定拿得到内定),非常后悔。

为什么来到S&J以及之后的收获

我是大一的时候知道的思杰(有口皆碑),大二的时候听的说明会,大三上学期的时候上的课(虽然研一才找到时间就职)。非常感谢老师在课上的业界介绍,使得我接触到了自己本来由于不熟悉而没考虑过的行业。比如说保险业和メーカー。然后尤其还很感谢陈杰老师在后续对我的持续帮助,比如说在我即将面试一些信息很难收集到的职位的时候特意帮忙去OBOG里面找前辈打听资讯。另外,在上课的时候认识的小伙伴们现在也都还有联系(都成了高我两届的前辈了哈哈),也偶尔会一起讨论未来职业路径规划。

就职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一个面试问题

找对了适合自己的业界面试起来真的会很轻松。比如说我在暑期实习面试联合利华的时候,没有怎么准备,却和面试官谈笑风生。因为我是真的很喜欢他们的产品(凡士林 ,清扬,立顿 etc.)而且我有对之后的出路有所规划(虽然面试的时候不能说实情),所以面试的时候不会感到“我在面试”,而更多的就是“我在聊天,且面试官真的很喜欢我一定会要我”。一言以蔽之,碰到适合自己的业界和心之所向(哪怕是职业生涯中短暂的落脚点),会感觉自己面试的时候“在发光”。

给后辈的建议

除了以上的近似于愚痴的意见之外。希望大家能先想好自己未来二十年后想做什么,然后逆着推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。千万不要ミーハー不要ミーハー不要ミーハー(重要的事情说三遍)。比如说自己发现自己掉到了钱眼里面,(除了投机倒把)可能未来会想去PE。那么就需要倒着推寻找可行的转职路径。(比如 FAS->IBD->PE或FMCG->IB Coverage/ Management Consulting(FMCG关联)-> PE)。这样的话即使发现自己在就职的过程中中途走歪了,也可以有最大可能性最后落脚到自己想去的地方。另外一定要尽可能多参加实习(或向已经在目标公司工作的前辈们打听)。因为除了在选考的过程中能积累经验外,还可以让你看清这家公司的社风适不适合自己。比如说很多外资在日本的支社本土化程度非常高,整体上来说其实是日资社风,那么如果发现不适合自己的话,需要尽快改变目标公司或路线,即使止损。